您的位置:首页 > 教师频道 > 教学论文

留在心底永远的痛

留在心底永远的痛

 湘乡市东方红学校  周彩花

    虽然那件事已经过去好几年的时间了,但却一直如烙印般深深印在我的心上,成了我心底永远的痛。

那是2001年,刚从湘师毕业的我,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满腔赤诚和热爱,来到了我教学生涯的第一站——湘乡市翻江镇岐山中学。在这里,我接手了我的第一届学生——初一86班。对这个班级,我一开始就倾注了我的全部精力和心血,我试图将我的全部爱和智慧播撒在每个孩子身上,然而,总有那么几个调皮的孩子不听指挥,偶尔也会惹怒了我这个自认为脾气不差的班主任。彭伟就是其中一个。

彭伟,一个矮矮的、瘦瘦的,皮肤略黑的男孩。他不爱说话,总耷拉着脑袋,心事重重的样子,我总感觉他的眼神中带着这个年龄的孩子不该有的忧郁,却总找不到原因。他经常迟到,而且每次迟到的时间总是很长。我曾找他了解过情况,他家并不太远,这不是他迟到的借口,我也曾多次原谅他,鼓励他早些起来,尽量别再迟到,可他却屡教不改。这样下来,我的耐心也就丧失殆尽了,我渐渐对他表现出不耐烦和放弃。

一天早自习,我带着同学们在教室里读了好一阵的书,才见他背著书包,沉着脸呆呆地站在教室门口。他又迟到了!我气不打一处来,朝着门口厉声喝道:“站外面去!”他犹豫了一会,然后慢悠悠地挪着步子往外走。我没把这事放在心上,依旧带领同学们津津有味地读着课文,殊不知,这一声“站外面去”却给我留下了永远的遗憾。

下课铃响后,我走过窗外,穿过走廊,赶到办公室,都没有看见彭伟的身影。一个老师提示我:“好像刚才有个男孩子背著书包往校门外走了,我以为他是感冒请假回家了呢。”我感觉事情不妙,赶紧叫上一个同学往彭伟家里的方向追去。

来到彭伟家,我们却没有找到彭伟,只在一间低矮阴暗的平房里见到了他的父亲。我赶紧向他说明了事情的原委,他的父亲只是平静地对我说:“刚才他回来了,说是不读书了。现在也不知上哪儿去了。”我惊诧于他父亲平淡的语言和漠不关心的表情,但我悬着的一颗心总算落了地——至少他平安回来了。从他父亲的话语中,我丝毫找不到他“不想读书”的原因,我寻思着:“难道就因为我的一句呵斥?如果是这样,那这孩子也太受不起批评,经不起挫折了,而我也太过于情绪化了。如果就因为我的这一个失误而导致他失去学习的信心,那我可就难辞其咎了。”我的心里复杂极了。

后来,我在周边打听着彭伟的去向,寻找他的踪迹,都没有任何发现,却意外地得知了一个情况:彭伟的母亲早几年去广东打工就再也没有回来,据说是找了一个什么大老板。母亲每年给孩子寄些衣物回来,孩子们却看都不看,对母亲满怀怨恨,而父亲则整日借酒消愁,无心家事。他们说,彭伟原本是个活泼开朗的男孩,但发生这一切后,他变得忧郁了,对所有女性都充满了仇恨,完全变了个人似的。

得知这一切,我幡然醒悟了,我终于懂得了他眼神中的忧郁,我也不再为他的经常迟到和屡教不改而气愤了,我的心里充斥着对他的同情。我很后悔,我感受到,我的举动深深刺痛了他那颗本就十分脆弱的心灵。

为了弥补我的过失,我写了一封长长的信,向他道歉,安慰他,鼓励他要对生活充满信心,我在信里写下了我对他的理解和同情。然后,我又一次赶到他家,想把信交给他,然而遗憾的是,我仍旧没有能见到他,他的父亲仍用平淡的语气告诉我:“彭伟他不读书了。我也没办法。”我试图说服他再做做儿子的工作,但我发现,我苦口婆心的劝说在这一个伤心绝望的男人面前根本无济于事。后来,我又几次三番地上门做工作,都是无功而返。一个初一的孩子就这样辍学了。

光阴荏苒,转眼间8个年头过去了,我也调离了原来的学校,这件事却一直留在我的记忆深处。偶然在街头遇见86班的孩子们,我还会关切地问起彭伟的情况。可惜的是我一直没能得到他的准确消息,我的挂念也一直没能放下。

现在想来,作为一个班主任,如果当时的我能再多给他一些宽容,能再原谅他一次,能不那么简单粗暴地喝令他站到外面去,也许他就不会独自一人伤心地离开;如果我能多关心他一些,能多与他沟通交流,尽量扫除他心中的阴影,也许他的眼神中还会焕发出快乐的光彩;如果我再想方设法与他的家长争取配合,让他重回温暖的班集体,也许他就不会这么快地结束他的学习生涯。还有许多“如果”,许多“也许”,但时光终究不可倒流,这留在心底的痛隐隐地触动我善感的神经,给我留下些许的遗憾和思考。

老师们,请不要轻易地责骂、体罚学生,请严格要求好自己的言行,请及时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因为,我们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殊不知,有时候一次短短的罚站也可能断送一个孩子美好的前程。孩子们就像一颗颗幼苗,是那样脆弱,需要我们用理解、包容和鼓励去唤醒,去浇灌。作为教师,我们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向,正确引领他们在学习和生活的道路上健康、快乐地成长。

来源:湘乡市东方红学校 作者:王红平 2010-05-17 09:02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