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师频道 > 学校资源

电影《焦裕禄》观后感选登

    4月9日,学校全体教职工在梯形教室集体观看了电影《焦裕禄》。影片讲述的故事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拍摄时间也早在上世纪90年代,图像和声音都不是那么清晰,可感动依旧,震撼持久……

我读“可真不像大官”

                           ——《焦裕禄》观后感

谢  俏

    “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这是毛泽东的论述。

    “什么叫领导?领导就是服务。”这是邓小平的观点。

    “我是您的儿子。”这是焦裕禄面对兰考老大爷吐露的心声。

     纵观各时代伟人对自己身份的定位,都不难发现:他们把自己放得很低很低,把老百姓视为很高很高。正因此,历史对他们作出了公正的评价,他们在老百姓心中留下了永恒,刻下了一个时代的记忆。

    “您可真不像大官!”这是看完影片《焦裕禄》后久久回荡在我耳旁的一句话。

    “可真不像大官”——焦裕禄来兰考报到的那天,尘土飞扬的街道,衣衫褴褛的娃娃,从自己包裹里一个一个分发馍馍的县委书记,定格成了略带点忧伤的画面。娃娃们满足地散了,他的包也空了,坚定地向前走去,留给观众一个普通得甚至可以忽视的背影。

    “可真不像大官”——女儿的棉袄从9岁一穿就穿到十五六岁,被同学们笑话为“假正经”;把吴县长送来的两斤大米毅然退回,宁可全家六口人啃窝窝头······

    “可真不像大官”——为了留住县里唯一的技术人员,忍着肝痛徒步来到火车站,捧上一袋土壤,送上一句“我就是来送送你”。火车走了,技术人员留下来了,为他留,为这片土地留,这是他没料到的,他并不懂得“攻心为上”。 

    “可真不像大官”——为了忍住身体上的巨大疼痛,工作时的他用桌角、用壶盖顶住疼痛部位,不吭一声,任由豆大般的汗珠一颗颗滑落,任由女儿对他发出呐喊:“俺不要新衣服,俺只要爸爸回家!”直到上级打电话发出命令:“就是抬,抬也要抬到医院去!”他才肯在床上躺下来。

     太多的“真不像大官”留给我们太多的感动。在“灾区栽干部”“开口发牢骚,闭口要调走”的大环境下,焦裕禄保留了自己的本真,坚守住了一名共产党员干部真正的价值。他说:“只有群众满意才是衡量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他以此为宗旨,踏踏实实地践行着,即使遇到阻挠甚至陷害,他也能淡定地说:“我相信历史会对每个人作出公正的评价。”他没有为兰考修多少条路,盖多少座楼,但他在兰考人民心中开辟了一片绿洲——生命的绿洲、希望的绿洲!

     试想,如果我们每一位大大小小的官都能像焦裕禄这样“真不像大官”,真正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真正把群众当作“父老兄弟,骨肉乡亲”,那就不会再有对“官”的盲目追捧,不会再有官官相护,不会再有贪官污吏,不会再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到那时,环境单纯了和谐了,只有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责任,沟通,我们的“中国梦”才有望实现!

     试想,如果我们每一位老师,每一位管理者,都能像焦裕禄那样服务于民,服务于我们的学生,服务于我们的教育对象,少些杂念,多些纯粹,少些形式,多些内涵,那离我们追求的“教育的春天”还会远吗?

     我读“可真不像大官”只是一点个人的粗浅认知,期待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有更深入的思考······

 

 

学习焦裕禄,不做焦裕禄

——电影《焦裕禄》观后感

彭  燕

    星期三下午,我校教师130多人端坐在宽敞的梯形教室里,一同观看了电影《焦裕禄》。记得很小的时候,我就看过这部电影,而且印象极其深刻,焦裕禄的形象也一直深深地刻在脑海里,那是一个挥之不去的榜样形象。然而,时过境迁,当我再一次看这部影片时,感受却不尽相同了。

    焦裕禄同志的许多方面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待人平等,没有高高在上的官架子,一直和广大人民群众站在一起。他善于倾听,听老厂长的意见,听干部们的埋怨,听群众的心声,通过听,他了解了情况,得到了办法。他很会说话,大学生要离开的时候,他只说送行不说挽留;明知副书记有错在先,他却先做自我批评;大家丧失斗志,哭得稀里哗啦的时候,他拍案而起、力挽狂澜······

    但是,我并不赞同做“焦裕禄”式的人物。我为他不会照顾自己而担心,为他英年早逝而惋惜,为他去世后才大肆宣传感到疑惑。我在想:难道一个伟大的人,只有等到他牺牲了自己的利益,甚至包括生命时,才能获得本该属于他的一切吗?在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就不能腾出一点时间来为自己做半点考虑吗?我认为,在立足岗位之前,在为人民服务之前,我们首先就要把自己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对待。我们首先要学会照顾好自己,才能有足够的能力和时间去为人民服务。

    作为教师,我想,我们首先要保持自己的身心健康,经营打理好自己的家庭生活,关心照顾好自己的亲人孩子,最好还能拥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和良好的社会交际。只有在此基础上,教师才能更好地立足教育,为教育作出更多更好的贡献。这样的教师会更好地尊重别人,尊重每个家庭不同的教育理念,尊重每个孩子不同的个性差异;这样的教师懂得更好地倾听孩子们的心声,会更多地从孩子们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这样的教师更富有教育的艺术和创造性,能找到更多更好的办法解决一个个教育难题;这样的教师能从焦裕禄的故事里学到更多有用的东西······

    所以,我坚持“学习焦裕禄”,但坚决“不做焦裕禄”。时代在进步,思考不停歇,焦裕禄的精神或许也应该赋予新时代的意义了吧。

 

做个听话的教师

——电影《焦裕禄》观后感

周彩花

    为落实教育实践活动,坚持群众路线,我们学校组织观看了教育影片《焦裕禄》。焦裕禄的许多美好品质确实值得我们各行各业的人学习,作为教师,我想截取他其中的一个品质,谈谈自己的感想。

    焦裕禄同志一到兰考,他就多方打听,了解情况。他听广大干部发表意见,他听老厂长讲固沙的好办法,他听养牲畜的老人讲养殖经验,他听大学生离开时讲述的满腔委屈和为难。整个影片中,他听得多,说得少,而且,他不是唯唯诺诺地听,不是假心假意地听,而是着实听取了群众的好意见、好办法,听懂了大家心里的想法。这一听,就听到他的心坎里去了,而且他着实按照他们说的去做了,去努力了。他是一个多么“听话”的好书记啊!

    然而, 在我们的生活中呢?家长说得多,孩子很“听话”;老师说得多,学生很“听话”;领导们说得多,职工们很“听话”。试想一下,如果反过来会怎样呢?做“听话”的家长,孩子是否会更有主见,能成长得更快呢?做“听话”的领导,职工们是否会更加拥戴崇敬呢?而我们做“听话”的教师,学生们是否能学到更多,进步更快呢?

    当然,“听话”绝不是唯命是从地听,而是指真诚地听取意见,平等地进行交流。课堂上,我们可以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去表达、交流,教师可以做智慧的听众、知识的导师;班级管理中,我们可以更多地听取孩子们的意见,说不定他们有更多更符合他们自己的办法;家校联系中,我们可以先听听家长对孩子教育的困惑和处境,适合他们家庭的办法才是最好的教育。

    教书育人原本就是一门艺术,懂得倾听同样是一门艺术。我想,能做一个“听话”的教师,就是一门非常了不起的艺术了。

   

 

来源:湘乡市东方红学校 作者:张景 2014-05-09 08:49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