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师频道 > 课题研究

《小学语文阅读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与应用》

                                     《小学语文阅读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与应用》
                                          课  题  阶  段  性  研  究  报  告
                           湘乡市东方红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组 执 笔:周伟乔
  
  我校是湘乡市小学教育的窗口示范学校,共有27个教学班,2400多学生,81位专任教师。2002年学校投资80多万元建好了一定规模的校园网,添置了一大批教学软件,初步具备了网络化教学的条件。作为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2002年11月,我校在省电教馆课题专家组的推荐和指导下,申报《小学语文阅读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正式立项为中央电教馆“十五”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我们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式改革”为突破口,以“小学语文阅读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与应用”为依托,进行了网络环境下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探索。通过一年多来的课题研究,我们对网络阅读教学的本质有了更深的认识与把握,初步实现了语文阅读学习方式、师生关系、学习评价方式和新课程学习环境的拓展与重构。
一、选题背景:
  我们之所以选择“小学语文阅读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与应用”进行研究,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分析:
  1、21世纪是信息化的网络时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对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式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传统的教学方式面临重大的变革。网络这把“双刃剑”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正被社会各界所广泛关注,大部分学生上网主要是玩游戏、聊天和娱乐,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做探究性学习和创造性工作的少之又少。之所以造成这种现状,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建成适合学生进行网络学习的资源库,没有为学生提供感兴趣的网络学习空间,造成学生网络学习“英雄无用武之地”。
  2、当今社会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对未来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阅读量的要求是“一、二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50篇;三、四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背诵优秀诗文50篇;五、六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背诵优秀诗文60篇。”但现实生活中学生最感兴趣的是卡通动画和卡通图书,对文学作品、经典诗词的阅读兴趣越来越淡,阅读能力也日趋下降,要完成课标中规定的阅读任务确实是一件难事。特别是长期以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一直存在高耗低效的问题,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课堂上大量的教学时间用在过多的分析和毫无意义的提问上,以串讲串问的形式理解课文内容,致使学生自己读书的机会少,自己揣摩、体验、感悟的机会少,进行相应实践活动、自主探究的机会更少。这样,不但影响了学生阅读的兴趣,更重要的是禁锢了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和个性的发展。可见探究一条学生感兴趣的新型阅读教学途径势在必行。
  3、近几年来,学校借教育改革的东风,不断追求新的发展。一方面大力加强现代教育技术条件的改善,一方面积极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研究。2002年9月,学校建好了校园网及配套设施,为了更好地进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与研究,2003年9月又新增建了一间48座的高标准的网络教室,并通过ADSL联上因特网。同时配备了一定数量的网络平台、系统软件和多版本的教学软件,安装了腾图卫星同步辅导。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不断提高,指导学生运用网络进行学习已成为现实。教师、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进一步提高,师生在多媒体课件、网页的开发、制作上达到了较高水平。教师在以前的《音像资源的建设与利用》、《小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等课题研究中进行一系列的探索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因此,针对当今社会学生中存在的普遍问题,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建立一个适合学生、便于学生进行网络学习的“小学语文阅读专题学习网站”,把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与应用和语文阅读教学有机整合,充分发挥信息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超媒体、大容量等优势,选择某一有意义的阅读学习内容,收集与阅读内容相关的文本,图像,视频等资料信息,扩充阅读资源库。利用学生对网络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对该阅读内容进行广泛、深入的阅读学习探究,甚至对相关知识内容进行重组、创作,形成阅读专题网站,使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
二、实验假设与理论依据:
(一)实验假设:
  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利用网络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丰富的阅读素材和相关的图片、动画、视频等资料,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为学生提供知识重构、创作和相互评价、交流的平台,使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阅读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学习主体、参与者和探究者。通过研究为学生搭建网络阅读学习的平台,找到网络兴趣与阅读学习的最佳结合点,实现网络兴趣的有效正向迁移。
(二)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是当今国际上认知学习理论的新发展,也是我国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的理论基础。皮亚杰及其建构主义研究者们认为:知识在某一社会发展阶段固然包含真理性,但它只是关于某种现象的较为可行的解释或假设,并不是解释现实世界的“绝对参照”,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随着社会的发展,肯定会有更真实的解释。知识是变化着的、发展着的。因此要求学生既要尊重知识,但也不能迷信书本和权威,应该自行探究创新。因此教师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的东西教给学生,而是由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通过学习生成新的知识点,并在自己头脑中内化构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即自化和顺应的过程。所以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学习资源与学习技术,对外部信息主动地选择、加工处理,获得自己的认知。因此,教师是学生知识意义建构的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要为学生创设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的理想的学习环境,而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核心专题学习网站有利于创设包含上述四个要素的、最理想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种网络学习环境中可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交流评价、主动建构知识意义,形成认知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2、新课程教学改革理念: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新课程改革的标志性体现之一。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教师在讲台上“津津乐道”、“声嘶力竭”,而学生在下面“如同嚼蜡”、“昏昏欲睡”,总之“强扭的瓜不甜”。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被动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而专题学习网站不仅为学生模拟或再现真实的情境,提供大量前沿的、即时的、综合的学习资源,而且构建了人机、师生、生生交互的主体协作环境,使学习网站不仅仅具有“教学工具”的特征,更成为学生情感体验、自主学习、师生共同探讨的认知工具和学习资源。学生可以以教材为基本内容,独立地或合作地运用网站中的信息,根据自身需要,对各种信息进行检索、选优、分析、运用和评价,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这种现代学习方式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了根本上的改观,是一种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
  3、语文阅读教学理论:
  从教育学的观点来看,阅读兴趣的培养与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建筑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的。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采用高科技,使声、形、色结合,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古今中外、天南地北的各种事物、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眼前,从而提供大量丰富的感性材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把学生的无意识注意向有意识注意迁移,便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4、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求:
  课程整合是教育改革发展的结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CAI)或辅助学(CAL)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识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和丰富教学环境创设工具。专题学习网站教学模式利用其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三、研究方法: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所选定的研究内容,本课题研究主要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文献法、调研法和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其要义一是以实际问题的解决为主要任务;二是要求行动者参与研究,研究者参与实践,并在研究和实践工作中相互协作;三是在真实的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研究,对解决实际问题有极强的针对性;四是研究具有动态性,即研究过程中可能边实践边修改,不断修改研究的假设性设计与研究方法,甚至研究内容,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以建构主义理论、新课改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以解决教学实际中“学生沉迷于网络进行与学习无关甚至影响学习的活动”和“阅读教学中任务重而学生无阅读学习兴趣”这两大突出问题为主要任务,让行动者(学生)参与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与应用研究,研究者(教师)参与实践,相互协作,共同发展,在阅读专题学习网站这一特定环境中进行学与教的研究。面对研究过程出现的问题,不断修正行动计划,解决出现的新问题。通过计划、行动、观察、反思与调整,遵循螺旋上升的规律,形成一个个循环,不断往复,达到研究目的。
四、阶段性研究过程概述:
  1、健全组织管理:
  2002年12月,《小学语文阅读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与应用研究》经申报正式被中央电教馆立项为“十五”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的子课题之一,由湘乡首届十大杰出青年郭新华校长担任课题组长,全面负责课题的有关组织管理,由学校教研处现代教育技术组的周伟乔任副组长,全面负责课题方案的制定,课题的具体实施、组织。并聘请湘潭市教技室翁可立副主任和湘乡市教研室语文教研员、国家级语文骨干教师朱旺芳作为课题组的专家顾问。课题组14名成员平均年龄30岁,年富力强,均具备大专以上学历,其中有省级语文骨干教师两人,均有较高的教科研水平,曾有数十篇教研论文在各级评比中获奖,且都是一些有志于课题研究的热血青年,因此课题研究生机勃勃。
  2、加强培训学习:
  任何改革与研究都必须有先进的理念为指针。学习理论、转变观念,是搞好课题研究的前提,让课题研究少走弯路的主要办法。为此我校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加强课题教师有关现代教育科研理论的培训学习。先后请市教研室刘力平主任作了《走进新课程》的专题讲座,请湘潭市教科院苏建华副院长作了《教育信息化与中小学教育创新》的专题报告,数次组织课题成员前往娄底、长沙等地学习取经,课题组骨干教师先后5次参加省、地、市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等课题培训交流讨论会,实验教师也积极主动学习理论、转变观念,明确了课题研究目标、实验方案及操作方法,为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的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信息技术素养,才能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一年来,我校先后组织课题教师进行了课件制作、网页制作的培训,同时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及各类电脑网页、课件制作的书籍,聘请校外电脑专家,网络教学专家作顾问,从理论技术实践方面作指导,电脑教师也耐心地示范讲解,对实验教师手把手地教,通过定期交流、研讨、探索,课题组成员从理论到实际操作技术进步很快。
  3、现状调查分析:
  对学生学习现状的了解是课题研究的基础,发现了问题,还必须通过调查分析找出尝试解决问题的办法与途径,才会使教研工作“对症下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课题组成立后,我们做了大量的前期调查研究工作,对研究对象进行了“阅读问卷调查”和“网络与生活”问卷调查,通过分析发现:85%的学生对纯文本性阅读兴趣不浓,只有20%的学生能勉强完成课标规定的阅读量;但90%的学生对网络阅读感兴趣,且40%的学生家中有电脑或经常上网,其中用来网络学习的却又仅占8%,可见,学生对网络学习兴趣很浓却无较好的可利用的网络学习资源,阅读兴趣不浓而需要完成的阅读任务重,两方面的矛盾很显著。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原理分析,网络与阅读两者又存在整合的结合点。因此我们决定以阅读专题学习的建设与应用为媒介,着重解决上述两个矛盾,找到最佳整合方案与结合点。
  4、师生共建网站:
  根据课题实施方案,我们于2003年开始创建“小学语文阅读”专题学习网站(http://dfhserver.vicp.net/ct)。网站为学生创设了丰富阅读、充分交流与与自主表达的网络环境,满足了学生自主阅读学习与教师批阅、评价指导的双重需要,很好地整合了网上与课堂、学校与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学习活动,具有开放、专题构建、互动交流、资源共享和可持续发展等特性。专题学习网站围绕明确的阅读训练小专题组织素材,以小专题学习为基本构架,分高、中、低年级设立专题阅读梯度性内容,阅读能力目标体系呈梯度上升。每个专题学习网页都包括四大模块:①在线课堂:为学生提供学习目标、学法指导及相关重要课文的课件与精品阅读课例等;②相关资源:为学生提供百科知识资源库,包括相关图片、动画、录像等资料及用于快速检索所需资料的网上链接等;③交流创作:为学生提供虚拟的学习社区,交流自己学习感受,尝试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感悟,发表自己的读后感等文章,展示个人风采;④讨论评价:本版块采用论坛模式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文章进行阅读发表点评,师生交流,生生互动辨析,构建动态生成发展的评价方式与空间。
  5、应用拓展网站: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阅读专题学习网站的“建”与“用”两方面,因此建好网站后积极倡导师生广泛运用,不断完善、丰富网站内容。我们利用网站先进行了中、高年级的《三峡之秋》、《向往奥运》两堂优秀课例的建设与应用教学研讨活动,在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与应用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特别是郭湘辉执教的《三峡之秋》一课在湘潭市公开展示的,受到了与会专家和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反响极大。王红平老师执教的《向往奥运》在师生共建网站、扩充资源等方面作了大胆尝试。其他教师则利用阅读专题学习网站进行语文课堂网络教学与课外阅读指导,特别是我校本期为配合课题研究推出20分钟的“午间阅读”时间后,教师、学生在阅读专题学习网站的的点击与上传、下载资料的次数急剧增加,形成了一个阅读专题学习网站与我校“大阅读”学习环境紧密联系的桥梁,师生交流互动的纽带,呈现出“阅读教学”与“网络学习”大整合的良好态势。
五、收获与体会:
  在一年多的实践探索中,我们发现:“网站开发——专题探究”是小学语文阅读教与学最佳的新型网络教学模式,它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教学与教研等实实在在地整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了新课改中的教师观、学生观、学习观和评价观。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变革”上:
  1、学习方式的变革。在本课题研究中,学生主动地参与网站的开发建设,再利用阅读网站中的各种学习资源,去主动建构知识。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掌握“如何学”的能力。学生在这开放的网络平台上开展富有个性的学习、交流讨论与评价,充分展示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意识、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与心灵力量。学生在阅读专题学习网站中,可以按照学习目标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文章阅读,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与真实的感悟。由于打破了时间、空间等诸多条件的限制,学生可以利用网络的便捷性、开放性、交互性、虚拟性、多样性及形象生动的信息资源,进行丰富多彩的探究学习、交流。如在教学《三峡之秋》时,学生在专题网站内浏览时,有的研究“三峡建设”,有的研究“三峡风情”,有的饱览“三峡风光”,有的品读“三峡诗文”,有的还在网上“品尝”“三峡小吃”,使发现学习、自主探究性学习、协作学习落到了实处,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学习过程中的认知主体,体现了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与问题性,是传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
  2、教学模式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以教学模式的变革为前提条件的。在基础教育领域,自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各级各类学校进行了大量的教学改革,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也取得了不少成绩。然而这些往往只停留在内容、手段、方法的层面上,多年来,中小学教学总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通过口授、板书将知识传递给学生,而学生则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媒体在教学过程中也是作为教师辅助“教”,即演示重点和难点的直观教具,没有将教师、学生、教材与媒体四者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总是处在“戴着镣铐跳舞”的境界,师生的生命力、主体性都得不到充分发挥,而专题学习网站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教活动的产物,具有个性化、学生主体性、不可预测性、反映学生学习历程、自激励与他激励性、兼有学习成果评价与资源建设两重性等特点,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以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教学质量。
  网络技术的诞生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我们的“超文本阅读”和“超媒体阅读”锦上添花,在我校阅读专题学习网站建成后,阅读教学中学生一味啃书本的现象在逐渐消失,网络浏览与链接点击已成时尚,放手让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学习任务自主选择浏览信息,自己发现问题并在合作中探究新知识,已初步成为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我们在基于“网站开发-专题建构”的基本网络教学模式下,初步探索出“双线四步”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模式,其基本操作程序如下:
①、专题建构、搜集素材:
  学生阅读兴趣不浓就是因文本阅读内容中知识拓展的空间不够,因此必须使阅读对象由抽象的文字扩展为生动形象的图像、声音和动画等多种媒体交织的境界,以一种全新的跨时空的阅读方式,将学生的阅读与感受、体验与想象有机结合在一起,大大提高阅读兴趣和效率。所以,教师与学生共同确定阅读专题后,教师与学生上网查询相关课文及有关知识,师生共同组建专题网站。网站内容有教师安排的内容以及学习目标、学习方法等,但更多的是学生自己上传的资料,使其他学生学习时更倍感亲切,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
②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利用网络优势放手让学生协同作业,进行合作学习。阅读教学中,存在各层次的学生,但学生各有所长,在上机浏览阅读实践中,让学生相互间交流观摩,充分利用专题学习网站中强大的交互功能,让理性与激情在网上“交锋”,能更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③点拨升华,巩固发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教师必须及时予以点拨,注意组织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判断和归纳,找出规律,从“读会”向“会读”转化,使知识在学生思维中进一步内化,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否则,前两个环节就会变成“放任自流”、“散而不聚”,出现表面“热热闹闹”,实际上“华而不实”的现象。如《三峡之秋》一课中,有一组学生对“三峡诗文”表现出浓厚兴趣,搜索并下载了大量的有关三峡的诗词。组内外进行了丰富多彩的交流讨论,引发了很多同学的兴趣。此时教师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诗文进行“细读——品读——精读”,指导点拨,不仅加深了对诗文的理解,还加深了对三峡风光的了解与“三峡情”的感悟。
④反馈评价、拓展延伸:
  过去我们对学生进行的是学习结果的评价,忽视了学习过程性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在“读懂  会读”的过程中,使用的阅读方法、技巧是否合理有效,从而给学生一种成功的体验或形成紧迫感,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调控,使学生在动态的评价中反思,进一步强化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拓展学生阅读领域,使学生对阅读专题作更深入广泛的学习研究。如“三峡之秋”一课教学后,给出一些相关网址让学生课后浏览,以“三峡导游”擂台赛的形式组织活动,介绍三峡景物特色与风土人情,或制成电子网页等在专题学习网站上发表。有的学生对本地的旅游资源进行调查研究,做成精美的专题网页在网上交流、宣传,社会影响还很大呢!
  3、教学内容的变革:
  基于阅读专题学习网站下的网络阅读教学,由于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运用,将过去静态的、二维的教材变为由声音、文字、图片、动画、视频构成的动态的、三维的教材;同时互联网上海量的信息资源涉及生活、社会、自然各个方面,其广度和深度远远超过教材为学生组织的文字资料,将教学内容从书本扩展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使学生学得更快、更好、更多,达到了新课标中阅读教学质与量的目标。没有阅读量的积累,就不会有阅读能力质的飞跃。传统教学中,一篇讲读课文需要教2-3课时,课堂信息来源狭窄,加上繁琐的句段分析,学生阅读量太少,而通过我们的研究发现学生阅读量可以提高3-4倍,阅读能力也大大加强。
  4、教学观念的变革:
  任何教育科研都会给一定范围内的教师以观念更新,我校通过此课题研究的开展,提高了教师们对网络教学的兴趣与热情,促进了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不再是“绝对权威”的施教者,而逐渐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在师生共建网站中,教师还是专题网站的设计者和咨询者、群体的协作者、课程的开发者、学生的学术顾问、学生素质的培养者。
  5、评价体系的变革:
  介于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交互性与即时性,对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也同时具有上述三个特性。评价内容不再只看重具体的课文阅读知识,而是更加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情感、态度和习惯等综合表现,评价标准也以多元智力理论为指针,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个性发展需求;评价方式也由过去的教师评价学生变成师生互评、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家长评价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使评价更科学、合理、公正、更具有发展性。
六、问题与反思:
  在短短一年多的实践中,我们发现有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究:
  1、教师素养问题。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不仅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文化功底、渊博的科学知识与随机调控能力,还要有较好的信息技术素养。虽然经过几番培训,但结果还是不尽人意,如何把计算机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整合在一起,将是下一轮课题研究时亟待解决的问题。
  2、学生信息技术素养问题。由于受计算机应用能力这一个客观因素影响,生生发展不平衡,有的学生家里还没有计算机,缺乏网络探究学习的物质基础,阅读兴趣还不太浓,造成新的差异性发展。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又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3、朗读水平削减问题。运用网络交流,削弱了师生、生生之间的直接情感交流、缺乏及时有效的朗读反馈、评价与方法指导。网络阅读教学中,学生课外阅读时的“细读、品读、精读”都成了默读,即使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又如何评价呢?家长是否也应该参与这项研究?
  4、学生独立自主探究能力问题。由于传统教育的影响较大,有的学生对这种新型教学模式一片茫然,不知从何下手,课堂教学带有一定的松散性、不稳定性、难控制性。如何在有效时间内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呢?教学时间该作哪些调整呢?是否也像作文一样安排两节连续的阅读课呢?
  5、网络安全问题,由于学生年龄小,辨别能力不强,面对网络上的诸多安全隐患,防不胜防,其带来的负面影响早已被社会各界所公认,开展网络教学又如何取得家长与各界的支持呢?如何为学生创设一个安全的上网环境呢?
  
  基于专题学习网站下的阅读教学虽然存在一定局限性,但作为一种自主探究性、创新学习方式,它紧系新课改培养目标、具有极强的生命力,随着信息社会的繁荣、稳定与健康发展,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一定会更趋完善和发展。

来源:湘乡市东方红学校 作者:fjqkk 2007-11-12 17:43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