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师频道 > 教学论文

聆 听 思 维 的 声 音

聆 听 思 维 的 声 音

东方红学校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数学课是思维的课堂。有一位数学专家曾说过:“一节真正的数学课,不是取决于铃声的开始与结束,而是由思维的开始与结束决定的”。由此可见,数学课的灵魂在于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思维。

一年级数学《物体与图形》这一教学内容,要求第一课时认识物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第二课时认识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这样安排看上去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然而在多次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总是把长方体和长方形、正方体和正方形混淆。在一次次的迷惑中,我反思能否找到符合学生认知和思维的好方法,能否改变教材的编排,创造性的教学。

今年我又教一年级,又上《物体与图形》了,上课伊始,我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

 

“长方形。”

“长方形”,孩子们仿佛见到自己的老朋友般高兴。我正准备画第二个图,刚画一笔。

“正方形”,已经有人暗示出来了,从这一反应,我已经听到孩子们思维的倦怠与认知的惰性。

不行,不能让孩子们受定势思维的制约。思考片刻后,我画出了第二笔、第三笔、第四笔。

“咦,长方形?”

“怎么还是长方形?”

孩子们纳闷、疑惑。我朝他们望了望,分明看到一个个强烈渴望、无比期待的眼神,于是我紧紧抓住孩子们思维的弦,添了几笔。由

“是小凳子。”                                 

“是小桌子。”

“桌子倒了。”

“摔倒的桌子”,孩子们的思维开始活跃了。一个个说得倒挺形象,但还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我停了停,又加了两笔。由               刚画完,教室里鸦雀无声。

数秒后,只听到“我知道,叫长方体。”

“长方体。”

“长方体。”

顿时,教室里有如发现新大陆般欣喜万分。这当中,我听出了孩子们不光为说正确而欣喜,还有不一样的:“哦,是这样。”“原来是这样。”“原来长方形是这样变成长方体”。我再次扣住这根思维弦,顺势引导:“孩子们,愿意为长方形和长方体来找找区别吗?代表他们来说说各自的区别。”

“我是长方形,我只是一个简单的框框,由四笔组成。”

“我是长方形,我薄薄的,扁扁的。”孩子边说边用手比划着。

“我是长方体,我厚厚的,由几个长方形组成。”

“我是强大的长方体,可以站稳,就像老师的粉笔盒”。孩子骄傲地打着手势呢!”

……

此时,孩子们把长方体和长方形区别开了,并打出不同的手势代表长方体和长方形,说得淋漓尽致,他们真正的理解了。这一节课,我用两幅图牵引孩子们的思维,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欣喜,我庆幸,孩子的声音教会了我,孩子思维的声音让我走出了困惑。

数学课不深奥,数学教学也并不难,只要我们愿意把课堂归还孩子,关注孩子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聆听孩子的声音,聆听孩子思维的声音,孩子和我们一定会成功。

 

来源:湘乡市东方红学校 作者:王红平 2010-05-17 09:02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